- 依據臺教國署體字第1140100385號來文辦理。
- 發現個案時,應配合衛生單位辦理疫情調查、接觸者檢查及疫情處理,避免疫情擴大。
- 環境應落實「室內通風管理333原則」,保持必要的通風、定期維護空調確保濾網、出風口之清潔,以及社交安全距離維持合理的間距,以避免不良通風導致疾病傳播。
- 相關資訊請至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全球資訊網(https://www.cdc.gov.tw/)傳染病與防疫專題/傳染病介紹/第三類法定傳染病/結核病/防治政策項下下載。
室內通風管理333原則室內通風管理333原則是指每扇關閉的房門,至少要開啟一扇窗戶,窗戶開口寬度至少一拳頭大,室內應至少保持一個人寬的間隔距離,以確保空氣流通,降低疾病傳播和改善室內空氣品質。 室內通風管理333原則的詳細說明
- 第一個「3」:每間關閉的房間至少要開一扇窗戶。
- 這確保了即使在密閉的空間裡,也能有空氣的進出,形成空氣對流。
- 第二個「3」:窗戶間隔寬度至少有一「拳頭大」。
- 當窗戶開口寬度足夠時,空氣的交換效率會更高,更容易達到通風換氣的目的。
- 第三個「3」:室內應有至少一個「人寬」的間隔距離。
- 這個原則主要考量到疾病(如結核病)的預防,透過保持適當的社交距離,減少飛沫傳播的機會。
實施333通風原則的好處
- 降低疾病傳播風險:良好的通風可以稀釋室內空氣中可能存在的病原體,降低疾病傳播的風險。
- 改善室內空氣品質:通風能將室內的二氧化碳、塵埃、塵蟎等有害物質排出,並引入新鮮空氣,有助於維持室內空氣清新,減少二氧化碳濃度過高造成的煩悶、疲勞等「空調症候群」症狀。
- 提升工作與學習效率:清新的空氣和良好的通風環境有助於提升專注力和工作